您现在位置: 首页 > 种牙种类/品牌 > 正文

德国朗斯种植牙为啥在国内不常见?这4个原因很关键

发表于:2025-10-27 17:27:52 非合作机构 纠错/删除

德国朗斯(LANCE)种植牙在德国本土位居前三,热销国内外70多个我国且临床服务超100万患者,还通过了CE、FDA、SFDA等多项海内外认证。但其在国内市场却相对少见,核心原因在于2021年5月才正式进入我国,错失早期市场培育期,叠加推广力度不足、渠道覆盖有限及成熟市场的激烈竞争,导致品牌认知与临床应用均处于起步阶段。下文将从市场时机、竞争环境、推广渠道及技术支持四个维度展开解析。

德国朗斯种植牙

一、市场入场时机的滞后性,错失品牌培育黄金期

核心症结:晚于竞品十余年的布局节奏

德国朗斯种植牙进入我国市场的时间节点为2021年5月,首站进驻广州并成立特有示范中心。这一时间点距首批进口种植体进入我国已过去十余年,市场早已形成稳定格局。

早期进入的品牌借助先发优势,不仅完成了消费者教育,更与大量临床机构建立起长期合作。朗斯作为后来者,需从零开始积累品牌认知,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3-5年甚至更久的市场渗透。

患者对种植牙的选择多依赖过往认知与医生推荐,对于2021年才出现的朗斯,多数人缺乏了解,自然更倾向于选择已听闻或接触过的成熟品牌。

数据佐证:海内外声誉与国内认知的断层

朗斯在德国本土位列种植体品牌前三,国内外范围内临床应用已超100万例,10年存活率达到95.6%。这样的性能数据与海内外口碑,在国内市场却鲜为人知。

这种断层源于入场滞后导致的信息差,多数患者及部分基层从业者,甚至不清楚朗斯隶属于拥有百年历史的牙科巨头登士柏西诺德集团,更不了解其23级EL钛材质与平台转移设计的技术优势。

德国朗斯种植牙包装

二、成熟市场的竞争挤压,新品牌突围难度激增

市场格局:多层级品牌已形成垄断态势

国内种植牙市场自2000年后逐步成熟,形成了清晰的品牌梯队。瑞士、瑞典等高端品牌占据金字塔头部,韩国品牌凭借性价比占据中低端主流,国产植体近年也加速崛起。

这些品牌通过长期临床应用与市场运作,已占据超过90%的市场份额。朗斯定位中高端,价格区间在8000-15000元,恰好处于竞争更激烈的细分领域。

消费者在该价位段有多个成熟选项,朗斯若想分流客户,需投入远超竞品的资源进行差异化宣传,而其初期的市场策略显然未能达成这一目标。

认知惯性:患者与医生的路径依赖

种植牙属于医疗行为,医生的推荐对患者决策影响极大。多数临床医生长期使用特定品牌,对其性能参数、操作流程及术后反应更为熟悉,更换品牌需重新学习适应。

朗斯的SLA表面处理技术虽能提升骨结合稳定性,但与同类技术相比缺乏颠覆性差异,不足以让医生主动打破既有操作习惯。

患者层面则存在明显的品牌信任惯性,对于“没听过”的品牌,即便价格与性能具备优势,也会因顾虑而优先选择已知选项。

德国朗斯种植牙设计尺寸

三、品牌推广与渠道铺设的短板,市场触达效率低下

推广力度:低调策略导致曝光不足

与其他进口品牌相比,朗斯在国内的推广活动极为有限,既无大规模广告投放,也鲜少参与行业展会与学术交流。这种低调策略与其国内外市场的活跃表现形成鲜明反差。

品牌曝光的缺失直接导致其在消费者端的知晓度偏低,即便部分机构引入该品牌,也因缺乏市场热度难以形成口碑传播。

反观竞品,不仅通过各类媒介强化品牌认知,还会联合临床机构开展体验活动,多维度提升市场存在感,这正是朗斯目前欠缺的环节。

渠道覆盖:合作网络局限于局部区域

朗斯进入我国后,初期仅在华南地区布局合作机构,建立特有示范中心,并未快速向国境内扩张。这种集中化策略虽能确保服务质量,却限制了市场覆盖范围。

截至目前,其合作网络仍未渗透到二三线城市的核心区域,多数地区的患者即便有意选择,也难以找到提供该品牌的临床机构。

渠道的局限进一步加剧了品牌认知的地域差异,使得朗斯仅在少数区域被知晓,国境内范围内仍处于“小众”状态。

价格波动:早期高价与后期普惠的衔接断层

朗斯进入我国初期定位高端,单颗价格高达1.2万-1.5万元,与瑞士品牌持平,这让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。后期虽受政策影响调整至4380元起的普惠价格,但价格认知的扭转需要时间。

早期高价形成的“高端贵价”印象尚未完全消解,后期的价格下调信息又未能有效触达市场,导致部分消费者因旧有认知放弃了解,另一部分则因价格骤降产生品质顾虑。

德国朗斯种植牙植体表面

四、临床技术支持体系的不完善,制约医生接受度

培训体系:医生操作熟练度不足

种植牙对操作精度要求极高,植体植入误差需控制在0.1mm以内,这依赖系统的技术培训。朗斯在德国拥有完善的医师培训体系,但在国内的相关投入明显不足。

多数合作机构的医生仅接受过基础操作培训,对于其针对上颌骨量不足设计的平台转移技术等特色功能,掌握程度有限,自然难以主动向患者推荐。

缺乏深度培训导致医生对朗斯的应用信心不足,更倾向于选择培训体系成熟、技术支持及时的品牌,这在特别大程度上限制了朗斯的临床普及。

售后与技术支持:响应效率待提升

种植体的长期使用离不开完善的售后确保,包括配件供应、问题排查等。朗斯在国内的售后网络尚未完全建成,部分地区出现配件短缺或技术问题响应滞后的情况。

这种支持体系的不完善,不仅增加了临床操作的风险,也降低了机构引入该品牌的意愿。毕竟,稳定的售后与技术支持是确保诊疗质量的关键环节。

对比其国内外服务网络——在70多个我国均能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与配件供应,国内的服务能力显然存在差距,这也是其难以快速普及的重要原因。

AI机器人种植牙

德国朗斯种植牙在国内不常见,并非源于产品本身的品质缺陷,其95.6%的10年存活率与海内外化认证已充分证明实力。核心问题在于2021年入华的时机滞后,使其陷入成熟市场的激烈竞争中。叠加推广力度薄弱、渠道覆盖有限及技术支持体系不完善等因素,品牌认知与临床应用均未能有效突破。随着后续市场策略的调整,这一兼具德国品质与性价比的品牌或有望逐步提升存在感,但短期内“不常见”的现状仍难改变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