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位置: 首页 > 种牙种类/品牌 > 正文

诺贝尔Active种植体适应症:覆盖单颗到全口缺失修复

发表于:2025-09-27 08:12:02 非合作机构 纠错/删除

牙齿缺失修复中,骨量不足、美学要求高的复杂病例常让患者陷入困境。诺贝尔Active种植体通过独特设计与表面技术,突破传统种植限制,为多种口腔条件提供解决方案。其适应症范围的拓宽,源于对骨结合原理与临床需求的深度融合。

诺贝尔种植牙不同尺寸植体

一、骨条件适配:从松质骨到骨量不足的广泛兼容

松质骨环境的稳定性确保

诺贝尔Active种植体在松质骨条件下表现突出,临床研究显示,94.3%的植入实例针对松质骨,仍能保持长期稳定。这得益于其锥形主体设计,植入时可渐进式压缩骨质,减少骨粉流失风险。配合末端钻刃结构,能在松软骨质中形成有效锚定,为初期稳定性奠定基础。

传统种植体在松质骨中易出现微动,影响骨结合。而Active的双螺纹设计通过增加接触面积,将咬合力分散至更大范围,降低局部骨应力。这种设计使种植体在骨密度较低的情况下,仍能实现较高的初期稳定性。

骨量不足病例的适配方案

对于骨高度不足5mm的患者,诺贝尔Active种植体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修复可能。其自攻性螺纹可直接旋入骨质,减少备洞过程中的骨量损失。临床数据显示,此类条件下初期稳定性达标率超90%,为后续骨结合创造条件。

颈部内收设计是另一关键,能减少对牙槽嵴顶的压迫,保护剩余骨量。这种设计尤其适合长期缺牙导致骨吸收的患者,无需大量植骨即可完成种植,缩短治疗周期。

诺贝尔种植牙植体细节图

二、牙位适配:从单颗缺失到全口重建的精细覆盖

前牙美学区的修复优势

前牙缺失修复对美学要求严苛,诺贝尔Active种植体的3.0窄径型号专门应对此类需求。其3.0mm直径设计适配下颌切牙、上颌侧切牙等窄间隙区域,解决传统种植体无法进入的解剖限制。

基台角度可调特性为医生提供操作灵活性,即使牙槽骨轻微倾斜,也能通过术中调整实现理想角度。配合仿生牙龈过渡设计,修复后牙龈边缘可呈现自然扇形曲线,兼顾功能与美观。

后牙功能区的负重解决方案

后牙区承受较大咀嚼压力,诺贝尔Active种植体通过优化螺纹结构应对挑战。其宽螺纹间距设计能分散咬合力,减少单个接触点的应力集中。这种设计使种植体在磨牙区等负重区域表现稳定,适合多颗连续缺失的修复。

四级冷作钛材质提供足够强度,在咬合压力反复作用下不易变形。对于部分牙列缺失患者,这种材质特性可确保种植体长期功能稳定,支持正常咀嚼需求。

全口/半口缺失的修复兼容

全口或半口缺失患者常伴随重度骨吸收,诺贝尔Active种植体通过与修复技术的协同实现重建可能。其锥形设计与差级备孔流程配合,能在有限骨量中获得足够固位力,为上部结构提供稳定支撑。

临床研究证实,该种植体在全口重建中可实现较高的长期存留率,12年跟踪数据达95.9%。这种稳定性使其成为多颗缺失修复的可行选择,帮助患者改善口腔功能。

诺贝尔种植牙包装盒

三、技术特性支撑的适应症拓展

TiUnite表面技术的骨结合加速作用

诺贝尔Active种植体采用的TiUnite钛易耐表面处理技术,通过喷砂形成多孔氧化钛层,增加骨接触面积。这种结构能促进骨细胞附着与增殖,缩短骨结合时间至4-6周,为即刻种植提供技术基础。

表面微观粗糙度的优化使蛋白质吸附能力增强,为骨整合创造生物条件。即使在骨再生能力较弱的情况下,这种表面技术也能支持骨结合过程的顺利进行。

术中角度调整的临床灵活性

独特的螺纹设计允许术中360°调整角度,这一特性拓展了其在复杂解剖条件下的应用。当初期定位存在偏差时,医生可通过旋转种植体修正方向,避免二次手术创伤。

这种灵活性对邻近重要解剖结构的区域尤为重要,能在确保安心的前提下优化种植位置,提升修复成效与长期稳定性。

四、特殊人群的适配考量

骨再生能力较弱群体的适配

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等骨再生能力较弱的群体,也可受益于诺贝尔Active种植体的设计优势。其表面技术与材料特性减少了对骨愈合能力的过度依赖,通过机械固位与生物刺激的双重作用实现稳定结合。

临床数据显示,这类人群使用该种植体的存活率与普通人群无显著差异,为特殊患者提供了修复可能。

美学需求突出者的适配方案

对笑容美观要求高的患者,尤其是前牙缺失者,可通过诺贝尔Active种植体的美学设计满足需求。其颈部内收形态配合个性化基台,能塑造自然的牙龈轮廓,使修复体与邻牙协调一致。

平台转移技术减少边缘骨吸收,长期保持软组织稳定性,确保美学成效的持久性。这种特性使该种植体成为美学区修复的常用选择。

诺贝尔Active种植体价格区间:19800元-30000元起

诺贝尔种植牙示意图

诺贝尔Active种植体的适应症范围,源于设计创新与临床验证的结合。从松质骨到骨量不足,从单颗缺失到全口重建,其通过材料、结构与表面技术的协同,为多种复杂口腔条件提供解决方案。97.5%的平均存活率与12年以上的临床跟踪数据,印证了其在不同适应症中的稳定表现,为缺牙患者提供了可靠的修复选择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