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位置: 首页 > 种牙种类/品牌 > 正文

上颌窦提升和种牙一起进行吗?分情况!并非所有都适合

发表于:2025-05-08 14:47:05 非合作机构 纠错/删除

“医生,我缺了后槽牙,听说要种牙还得做上颌窦提升,这俩手术能一起做吗?”在口腔门诊,不少患者都有类似疑问。简单来说,上颌窦提升和种牙能否同步进行,得根据牙槽骨条件、上颌窦解剖结构以及个人健康状况综合判断,并非“一刀切”的答案。

老奶奶种牙后很开心

一、什么情况下可以同步进行?

1. 牙槽骨高度达标是关键

上颌后牙区种植牙时,若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的距离超过4mm,且骨密度足够,医生可能选择“同期种植”——即先提升上颌窦底部,植入骨粉或骨替代材料,再直接植入种植体。这种方案能减少手术次数,缩短治疗周期,尤其适合时间紧张或希望降低二次手术风险的患者。例如,某患者牙槽骨高度6mm,医生在术中先完成内提升,再植入种植体,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骨结合良好,改善速度比分阶段手术快1-2个月。

2. 口腔健康状态需良好

同步手术对口腔环境要求苛刻。若患者存在牙周炎、牙槽骨炎症或未控制的糖尿病,医生会优先处理基础问题。比如,一位患者因长期缺牙导致邻牙倾斜,种植前需先正畸调整牙列,待牙周健康后再行手术。此外,吸烟者需戒烟至少2周,以降低术后感染风险。

3. 医生经验决定手术可行性

同步手术对医生技术要求极高。例如,上颌窦内提升需在直径不足5mm的骨窗内操作,稍有不慎可能穿破黏膜;外提升术则需从侧壁开窗,避开上颌窦分隔等复杂结构。选择有丰富同期种植经验的医生,可显著降低并发症概率。

种牙图片

二、哪些情况必须分阶段进行?

1. 牙槽骨高度严峻不足

若牙槽嵴顶到上颌窦底距离小于3mm,强行同步手术易导致种植体穿入上颌窦,引发感染甚至脑膜炎。此时需外提升术,待骨组织愈合6-8个月后,再植入种植体。例如,某患者因长期缺牙导致上颌窦气化重度,牙槽骨高度仅2mm,医生建议分阶段手术,术后复查显示新骨生成稳定,种植成功概率接近***。

2. 上颌窦解剖结构复杂

约10%-20%的患者存在上颌窦分隔、黏膜肥厚或血管变异。例如,一位患者CT显示上颌窦被骨性分隔分为两腔,若同步手术可能损伤黏膜,医生选择先外提升,待黏膜愈合后再种牙。此外,上颌窦气化过度(如老年人)也可能增加手术难度,需分步处理。

3. 患者健康状况不允许

高血压、心脏病或免疫系统疾病患者,同步手术风险较高。例如,一位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波动大,医生建议先控制血糖,再分阶段手术。吸烟者术后感染风险是非吸烟者的3倍,也需谨慎评估。

种牙动画图示

三、同步手术的风险与应对

同步手术虽有效,但风险不可忽视。

1. 上颌窦穿孔:发生率约5%-10%,多因操作不当或黏膜薄弱所致。轻症穿孔可通过胶原膜修补,重度者需暂停手术。

2. 术后感染:若口腔卫生差或手术时间过长,细菌可能通过创口进入上颌窦,引发急性鼻窦炎。预防措施包括术前洁牙、术中严格无菌操作、术后使用抗生素。

3. 种植体失败:若骨结合不良,种植体可能松动脱落。建议术后定期复查,避免过早负重。

四、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?

1. 信任可靠评估:通过CBCT检查明确牙槽骨高度、密度及上颌窦形态,医生会结合经验制定方案。例如,若牙槽骨高度4-6mm,可能推荐内提升+同期种植;若高度不足4mm,则建议分阶段手术。

2. 权衡利弊:同步手术虽改善比较快,但风险略高;分阶段手术更稳妥,但周期长。患者需根据自身需求选择,如职场人士可能倾向同步手术,而高龄患者可能更求稳妥。

3. 术后护理不可松懈:无论选择哪种方案,术后均需严格护理。例如,避免擤鼻涕、打喷嚏时捂住口鼻,防止上颌窦压力骤变;保持口腔清洁,使用漱口水减少感染风险。

上颌窦提升与种牙能否同步,本质是“效率”与“健康”的博弈。与其纠结方案优劣,不如找到特色医生,通过详细检查明确自身条件,再理性决策。毕竟,适合的才是更好的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