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板种植5大疑虑解答:辐射量仅CT的1/10!
【一】疑虑1:辐射到底有多大?
一次常规医疗CT的有效剂量约为7–20 mSv,而智能化导板种植术前常用的CBCT(锥形束CT)视野小可至5 cm×5 cm,有效剂量仅0.1–0.3 mSv。换算下来,相当于一次跨太平洋航班(约12.5小时)的自然辐射量。若再采用小视野+低剂量模式,可进一步降至传统CT的1/10以下。
【二】疑虑2:拍片次数会不会很多?
全流程通常只需“1+0”:
- 术前1次CBCT:采集骨量、神经位置,设计导板;
- 术中0次额外CT:导板直接引导钻孔,无需现场再拍;
- 术后复查优先口内扫描(IOS),避免二次CBCT。
只有骨增量失败或复杂翻修才需追加影像,常规病例不会“连环拍”。
【三】疑虑3:金属假牙会影响成像吗?
会,但解决方案已标准化:
- 拍片前摘下活动义齿、金属冠;
- 固定金属冠可在软件中标记“伪影区”,算法自动剔除干扰。
研究显示,去伪影后导板颈部误差仍能控制在0.2–0.4 mm,满足临床需求。
【四】疑虑4:导板会不会“打偏”?
海内外多中心数据:
- 肩部偏差0.5 mm,角度偏差0.3 mm即重新打印。
【五】疑虑5:孕妇、儿童能不能做?
- 孕妇:原则上推迟,若急需种植,可采用腹部铅衣+甲状腺围脖,CBCT剂量已低于胎儿安心阈值50 mSv;
- 儿童:优先口扫+全景片评估,确需CBCT时选择0.05 mSv超低剂量模式,并缩短扫描时间至5 s以内。
智能化导板把“肉眼估测”升级为“微米级导航”,辐射量、误偏差、拍片次数都已通过设备迭代降到可忽略范围。只要选择正规机构并遵循“小必要”原则,导板种植的安心门槛远低于日常一次长途飞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