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拉萨雅博仕口腔种牙的365天:来看我的蜕变日记
作为在讲台上站了十年的初中语文老师,我右下方缺失的六号牙早已成了心病——啃苹果会硌到牙龈,迎风说话怕漏风,连拍照都要抿着嘴。直到在知乎刷到"拉萨雅博仕口腔种植牙"的帖子,评论区里藏族阿妈晒出的全口种植对比图,让我决定踏上这场高原上的"重生之旅"。
一、初识雅博仕:八廓街的意外邂逅
记得那是个飘着雪糌粑香气的清晨,我循着导航穿过转经筒叮当的八廓街,白墙红檐的门诊部在蓝天下格外醒目。前台卓玛递来温热的酥油茶时,我注意到候诊区整面墙的锦旗里,竟有老家重庆老乡会的致谢信。
"您这颗牙缺失超过三年,牙槽骨有点萎缩。"接诊的刘院长用探针轻敲牙床时,藏族护士卓嘎正在给前位患者调整诊椅靠垫。当听到"即刻负重技术"能让当天种牙当天用,我摸着空荡荡的牙窝半信半疑。毕竟在内地询问时,医师都说要等3-6个月骨结合。
二、手术惊魂2小时:原来种牙像"拧螺丝"
真正躺在牙椅上时,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淡淡的藏香。刘院长突然递来镜子:"您看,这是3D导板定位,就像装修前画设计图。"屏幕上我的下颌骨立体成像,缺牙处标注着12mm的种植体长度。
局部麻醉后的感觉很奇妙,能清楚感知到钻头在打磨牙槽骨,却没有任何痛感。护士卓嘎始终握着我的手,每当听见"滋滋"声就轻声提醒:"现在要放入基台了,就像给螺丝配螺母。"直到看见刘院长托着带血丝的种植体展示:"瑞士亲水种植体,和骨头结合更快。"
三、高原修复期:糌粑与流食的30天修行
术后咬着纱布在药王山观景台晒太阳时,遇见转经的藏族老阿妈朝我竖大拇指。头三天只能喝牦牛奶泡糌粑,第四天试着咬小笼包时,牙冠与对颌牙的轻微触碰让眼眶突然发热——这种"实打实"的咀嚼感,已经久违了三年!
比较惊喜的是一周后复查,刘院长用特殊仪器检测完说:"骨结合进度比预期快20%,可以逐步回归正常饮食。"现在想来,那些用吸管喝奶茶的"狼狈"日子,倒成了独特的西藏记忆。
四、一年后的蜕变:从讲台到直播间的笑容革命
上个月开家长会,家长惊叹:"张老师牙齿变好看了!"其实他们不知道,这颗ITI种植牙不仅让我重拾啃苹果的勇气,更意外收获了副业——现在在抖音教藏族学生普通话,镜头前自信的笑容让粉丝从300涨到3万+。
上周带着学生来雅博仕做口腔检查时,诊室墙上的新锦旗让我驻足:"缺牙十年重拾苹果香,沪藏连线送锦旗"。原来现代口腔科技真的能穿越雪域高原,把瑞士精密制造与藏族医生的仁心妙术较好融合。
如果你也在百度搜索"拉萨种植牙哪家好",不妨试试在布达拉宫脚下这家藏着汉藏双语的口腔机构。